肉肉屋 > 穿越重生 > 医汉 > 第194节

第194节

    接下来小半个月, 每天都有府吏领着成队的士兵扛着东西抵达底下各乡,按照登记在册的鳏寡孤独、高龄老人以及新生儿家庭登门送米粮布帛。
    东西虽然不算多,却也足够这类人度过寒冬。
    这些抚恤措施往年也是有人做过的,只是还没有形成定例而已, 霍善这么安排倒也不算出格。
    本来见霍善这位小太守登门给樵夫夫妻俩送东西, 本里的人心里都有些酸溜溜,后来见霍善不仅给樵夫一家送, 心里也就平衡了。
    虽然很多人可能活不到七八十的高龄, 但谁家都是得生孩子的, 说不准明年就轮到自己家了呢!
    于是所有人都交口夸赞太守仁德,霍去病派过来送物资的士兵们也受到了热烈欢迎。虽然农家没什么好东西, 但大多数乡人都会热情地邀他们喝口热粥再走。
    这些士兵都只是些刚离开家服兵役的年轻人, 平时都是上头让干啥就干啥, 一心想着服完今年兵役就归家去, 哪曾感受过这样的盛情。有些热血上头的,竟是主动帮人把挑水劈柴修屋顶之类的活计干完才走。
    霍去病听了这些事也没说什么, 只让人给出外勤的士兵们加一顿肉。
    寒冬腊月能做的事情着实不多。霍善把事情安排下去后也乖乖地猫在家里不出去了,每日听司马迁他们轮流给自己授课。
    虽然是针对霍善的小课堂, 但夙小星和易知他们都会旁听, 一众掾吏也把自己的小孩授课送过来陪读,每天都热闹得很。
    霍善仗着自己识的字多,也抢着要当小老师,愣是把习字课抢来自己教, 每天踱步来踱步去, 看人家在沙盘上写的字对没对、整齐不整齐。
    转眼来到腊八。
    大汉目前过年依然是按照十月为岁首来算的, 也就是说霍善过了十月就是五岁了。不过霍善往苏轼他们那边跑多了,总感觉到了腊月更有过年气氛, 从腊八到小元宵都可有意思了。
    仗着天高皇帝远,霍善决定在西陵城过一次以十二月为岁首的春节。
    过了年就是春天了,叫它春节多贴切!
    腊八这日,霍善一大早就征用了所有大锅,请来苏轼指导大伙如何熬制腊八粥。
    苏轼是个什么都会一点的人,腊八粥自然也难不倒他。
    他指挥完众人把“七宝”都给放下去,还和霍善分享当年他妻子王闰之曾以粥为药给牛治病的光辉往事。
    那时候他在黄州没了职务,准备改行当个田舍翁,每天和妻子一起到处溜达。
    有次他和妻子王闰之看到有头牛生病快死了,牛医根本看不出是怎么回事,只有他妻子一看就知道那是豆斑疮,让人给牛煮青蒿粥吃。
    这一吃下去,果然就把牛治好了!
    可把苏轼给高兴坏了,当场给好朋友章惇写信分享,表示自己要是被罢官了也可以靠妻子这门手艺养家糊口。
    而且他妻子不仅会给牛看病,还会嫁接黑牡丹!
    霍善听得津津有味。
    这豆斑疮,又叫豌豆疮、斑豆疮等等,霍善从孙思邈和李时珍那儿听说过,这东西大汉本来是没有的,应当是南北朝时期从西域那边传过来的致命疾病,所以许多医书中又把它称为“虏疮”。
    一旦感染了这玩意,整个人都会浑身冒毒疮,毒疮中全都有白浆,往往发病几日就死了。更可怕的是,这东西还很容易传染,免疫力本就低下的小孩子尤其容易成为传染对象。
    霍善问道:“牛也会得这病吗?”
    苏轼道:“应当是会的吧,我看症状差不多,只是一般不会让牛病得那么重,所以很多人没注意过而已。”
    当时那个给牛看病的牛医就不认得,全凭见多识广的苏轼在旁多了句嘴才把那头牛保下来。
    要不然那么大一头牛没了,那农户得多伤心?
    虽然苏轼平时看起来不太靠谱,遇到自己能帮忙的事还是很热心的。
    霍善由衷夸道:“你真厉害!”
    苏轼一脸自得:“那当然的。”
    霍善又问他黑牡丹好不好看,他虽然在开封赏过牡丹,但是没见过黑色的诶!
    苏轼叹着气说道:“肯定好看的,妻子去世后我也没见过了。”
    霍善见自己触及了苏轼的伤心事,也就没再拉着苏轼继续聊这个话题,而是力邀苏轼一起到中庭堆雪狮子。
    等他们堆好了,就可以出去施粥了!
    苏轼本身就是个爱玩的,闻言也不嫌弃冰雪冻手,带着一群小孩在中庭玩起雪来。
    腊八粥煮成以后,霍善就跑出去施粥。
    腊八施粥这事儿霍善也是从苏轼那儿听来的,听说杭州的佛寺每逢腊八就会施粥给百姓吃,鼎盛时期多达上千人一起喝粥。
    他们府衙没这么多碗,所以想喝粥的人得自己带碗过来省。
    霍善还是头一次给人施粥,兴致非常高,亲自给闻讯而来的百姓舀了第一碗,嘴里还一本正经地说些吉利话。
    这可把排在最前面的人给乐坏了,这可是他们太守亲手给的粥、亲口说的好话,吃了不得走运一整年!
    越来越多人闻讯而来,霍善就舀不过来了,很快便把施腊八粥的摊位让给其他人,自己抱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尝了起来。
    一碗粥里大豆小豆全都有,好吃!
    霍善还印了腊八粥的做法,供人领回去来年自己学着做。要是家中有余力的,到时候也一起出面施粥,也算是众乐乐的一桩妙事。
    人家和尚都能施粥,城中的富户怎么就不能呢!
    钱藏在家里不花出来,和没钱有什么区别?
    这张传单除了印有腊八粥做法外,还有元宵灯会的宣传。
    按照宋代的习惯,正月十二搭棚、正月十三挂灯、正月十四试灯、正月十五便开始正儿八经的元宵灯会!
    霍善号召众商户及富户积极参与年后的灯会,可以在腊月期间派人前往府衙开设的花灯培训班学习如何制作花灯。
    寻常民众也能报名学习,不仅不收学费,学成之后要是愿意为官府扎上十个花灯,还可以免费领走一只自己制作的花灯作为奖励!
    受限于场地和材料,每天报满十人就停止收人,早报名早学习嘞!
    当然,你要是想批量购买,那就得花钱了,官府也不能倒贴太多钱来办活动的对吧?
    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事,当天的一百个名额当场就报满了。
    霍善见群众反响这么热烈,放下粥碗后便去看他师叔何必批量做蜡烛。
    这个从苏轼那里弄来的课题,他们宋人是最爱搞灯会的,在蜡烛制作方面也有相当成熟的经验。
    什么白蜡、桕蜡,全都是苏轼给霍善讲过、霍善又一五一十转述给李长生听的。
    李长生去年趁着秋高气爽,与何必他们就地采集了许多源自于动物或植物的蜡,合力研究如何科学取蜡、批量制蜡的流程。
    他们现在只需要把蜡灌进批量制作蜡烛的工具里,就可以一口气获得上百支蜡烛!
    生产效率超高的!
    就是原料和灯芯比较难搓,不过大冬天的男男女女都没法出门干活,给各家分派点搓灯芯之类的活儿问题不大。
    这也是霍善有底气号召大伙一起搞灯会的原因。
    顺便给富户卖点蜡烛赚钱。
    就霍善这整天不是救济、施粥就是举办热闹活动的劲头,节流是肯定不可能的了,只能争取能多多开源!
    别小看这小小的蜡烛,实际上它价钱可不低。
    毕竟这东西便于携带,烧起来烟小,亮度还比油灯高,深得达官贵人们的喜爱。点得起蜡烛,那可是身份的象征!
    在汉初这东西还是贡品来着,比如南越王就曾给朝廷进贡“蜜烛两百支”,这蜜烛就是用蜜蜡做的。
    在南方,蜜蜡比蜜源稀少的北方更容易收集,只是这东西到底是从蜂巢里头弄来的,数量还是稀少得很。
    唐代的韩翃有句诗叫“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讲的就是寒食当日天下禁止生火,唯有以“五侯”为代表的达官贵人能获得皇帝赏赐的蜡烛,破格点烛照明。
    所以说这既然是身份的象征,卖贵点怎么了?
    面对这明显是想掏富户们钱袋子的活动,富户们会上当吗?
    那当然是……会的!
    不说这扎花灯的手艺值不值得学吧,光是可以批量订购蜡烛就足够让大伙心动了!
    要不是官府不让他们敞开了买,他们肯定得买它个一万根!
    这东西放着又不会坏,囤再多都没问题。
    可惜太守府限购啊!
    霍善当然不是有钱不想赚,而是……去年收集的原料只够先宰他们一笔。
    等接下来把圈定的几处蜡源给收拾出来经营个一两年,说不定就可以把长安那边的钱也给赚了!
    长安那边的有钱人可比江夏郡多多了,目光要放长远一点。
    反正就算是限购,这一波蜡烛和花灯卖完也足够让霍善把元宵灯会的花销全给赚回来了。
    甚至还能有大笔盈余。
    事实证明,霍善还是低估了众人对灯会的热情,每天的十个号牌都是天没亮就被人抢光,没抢到号的人也不顾外面天有多冷,纷纷围在外面探头往里看。
    衙役们见赶他们不走,便也不赶了,自己也跟着站在一边学。
    要是里头有人学得太慢,他们则是全都痛心疾首,觉得要是换成自己在里面肯定早就学会了!
    遇到脾气暴躁的围观群众说的话就很不好听,弄得后面再放号牌时那些做事太慢的人都不敢抢了。
    毕竟被那么多人一骂,他们可能直接学不会了。还是不要去浪费名额为好!
    霍善每天上课之余都要过去溜达一圈,见群众的学习热情这般高昂,心中欣慰不已。
    今年一定能过个热闹年!
    与此同时,何必他们制作出来的第一批量产蜡烛,也通过江夏郡的专用进贡路线送到了长安。
    第170章
    汉朝地方官可以通过驿站往长安递送信件, 但也有些官员特别会来事,专门安排一条长安专线,不管是送给上司或者皇帝的信件或者好东西都以最快的速度直达长安。
    要不怎么活该别人升官,许多事都是于细节处见真章啊!
    你就算在基层埋头苦干, 干得政绩斐然, 长安那边不晓得你的努力,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这几年还是等于白干。




新书推荐: 一无所知(纯百) 野狗(姐弟骨科H) 摘月(糙汉文)1V1高H 霸总的金贵女明星 洋娃娃 尔尔辞晚(兄妹) 犯贱 到灯塔去 迟来驯养 全息模拟犯罪直播,我只演一次